诗中一个句子,在一般情况下,能表达一个单独的意思。因而一般可以把诗0句看成是诗意的单元。
句子是由词藻组成的,诗句由不同字数的词藻组成的格式,称为“句式”。诗词中多数为二字词藻,少数为一字和三字词藻。故七言诗句的句式一般是:二、二、三,或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这个句式是根据意义流程说的。
在格律诗中,还有个声调流程,即平仄谱。在造句时,要注意把意义流程和声调流程在音节处协调起来。我们遵守“二四六分明”,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在七言诗中,各句前面四个字是两个二字音节,正好对应两个二字词藻,意义流程和声调流程是完全协调的。在后面的三字尾中,二者可能不完全协调。我们只需根据意义流程,选择合适词藻相搭配,兼顾到最后的两个字,(一个是音节字,一个是句尾字)符合平仄谱的规定就行了。
以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为例,将词藻隔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除了极少数几个例外,句中词藻都是二字词。如“玉露”指的是入秋以后的露水,和后面的“丛菊”,“孤舟”等一起,都是由形容词和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两开”,“一系”等为状词和动词组成的偏正结构。“风云”,“刀尺”是由两个名词组成的联合结构等。
在三字尾中,如“他日泪”,“故园心”,是(2、1)结构,而“催刀尺”,“急暮砧’则是(1、2)结构。
三字尾有时也可以直接看成是一个三字词藻。例如“兼天涌”,本来是三个单字词“兼——天——涌”。。但如果连起来用得多了,也就可以变成“兼天——涌”(“兼天”就是“连天”或“粘天”的意思)和“兼天涌”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