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半阕的博客

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日志

 
 
关于我

终身忙碌为衣食。一事无成!

逸云原创:《意境篇》含蓄、意在言外、余味  

2011-04-28 08:51:2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逸云原创:《意境篇》含蓄、意在言外、余味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传统的美学原则。

自古以来,都强调诗的“含蓄美”。其美的本质是能引起读者读后的思考和联想,调动读者的思维积极性,使他在读过以后,还反复咀嚼,不能自已,给他带来心理上美的享受。

含蓄可以用两句话来表示:“意藏景中,意在言外。”二者互相补充,构成含蓄。

所谓意藏景中,就是不直接用表意句来表达诗意,而是“直情曲达”,将诗意完全蕴含于形象之中。而且这些诗意,是隐藏得比较深的,在语言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需要引申到外面去找,故云“意在言外”。

达成含蓄的办法有很多,例如通过隐喻来“影射”原意。读者就像猜谜一样,要经过一番思考和搜索,才能找到答案。李商隐的《锦瑟》诗便以此而导致千古争论不休。

又例如用“化实为虚”的办法,即把具体的“境”再虚化成一种轻微淡远而模糊的象征式形象。像“神韵论”者王士祯的《江上》诗那样。

再举元稹《古行宫》为例: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那些宫女说些什么呢?她们的心情又是什么呢?那只有靠读者自己去联想了。

在诗的末尾,以景结情,这样可以使诗留下“余味”,这也是含蓄的一种办法。

例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听了曲以后,最后没有讲什么感受,只留下一幅画面,让你去思考。会产生“余味无穷’的效果。鲁迅诗:”···题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淄衣。”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悲愤和无奈的心情。

古人诗中的含蓄,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惧祸或不愿以隐私示人而不得不隐藏真意。因此,含蓄的手法往往用于讽刺时事。

用含蓄手法的讽刺诗很多,只举两例。一是杜牧的《过华清宫》,是讽刺唐明皇的: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二是李商隐的《咏史》,和南京有关。诗是讽刺六朝帝业的短暂。原于不能治国图强,空有龙盘虎踞的地形也无用。正如刘禹锡所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北湖南埭水慢慢,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成晓梦,中山何处有龙蟠?

 

 

  评论这张
 
阅读(5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