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半阕的博客

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日志

 
 
关于我

终身忙碌为衣食。一事无成!

逸云原创:《意境篇》比喻和喻景  

2011-04-18 08:07:5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在诗中用的最多的还是比喻联想,只要两个事物有相同之处,就可以拿来相互比喻。通过比喻,作者可以把诗意描写的非常生动,惟妙惟肖,是形成意境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比喻联想的对象范围,比因果联想和周围联想要大得多,作者可以完全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整个客观世界内选择比喻对象,由于喻景选用非常自由,思路广阔,故是诗中应用极广的一种景物。可以夸张地说:没有形象就没有诗,不用比喻就做不成诗。

诗中用比喻的例子,太多太多,俯拾皆是。例如白居易《忆江南》:

日出山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碧如蓝。

山花和江水都是景物。而火和蓝(一种蓝色的植物原料)都是喻景。用火光来比喻山花的鲜红,用蓝草来比喻江水的碧绿。

又如贺知章《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和柳叶是场景,而剪刀则是借来的喻境。把春风比作剪刀,形容柳叶长得很快又很整齐。

又例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后句比喻自己的心,永远似冰清玉洁,是不会改变的。

在诗中一个完整的比喻结构应该包括四个部分:本体、喻体、属性和喻辞。例如“夜凉如水”,“夜”是本体,“水”是喻体,“凉”是属性,“如”是喻辞。其中属性最关重要,它是比喻联想的纽带和关键。

一个事物常有多种属性,可以和多个不同的事物作比喻,故比喻联想是多向的。因而在读者读诗由喻体返回本体时,有时(当本体不明时)会产生不定性和模糊性。

喻词除了“如”,“似”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字,如:是、作、为、即、得等字,字虽不同,意义相当。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第愿为连理枝。”不是真的“作”或“为”,实质还是比喻。

前面所说的背景和场景,各有自己的联想途径和不同范围。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混淆的。但喻景则比较自由。它却可以侵入背景或场景的领地,同时担任两种角色,由此会得出更奇妙的效果。

如在周围的环境内选择比喻对象,既是场景,又是喻景。此时喻体和本体就可以直接发送互动联系。例如王昌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时作为本体的少女的美丽风貌和作为喻体的荷花荷叶的鲜活形象,能直接的互相掺和,互相映照而融为一体,形成一幅绝妙的画面和丰富多彩的意境。

再例如过去提到的我们一位诗友的《虞美人·边塞梅花》:

莫愁雪里梅花瘦,敢与寒风斗。霜天画角塞云重,依偎军魂虎胆万枝红。

群芳纷谢侬先秀,为报春情厚。松涛竹影伴香浓,惹得衡阳雁去唤东风。

词的意思是用敢与寒风大雪斗争的梅花来比喻边塞军人的威武精神。但其妙处在于用拟人手法,说梅花是“依偎”军魂虎胆才“万枝红”的。这就把梅花和军人的比喻关系变成互动关系,意境也就更活,境界也就更高了。

 

  评论这张
 
阅读(10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