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半阕的博客

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日志

 
 
关于我

终身忙碌为衣食。一事无成!

逸云原创:《诗意篇》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景  

2011-04-16 19:49:1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上次说到,在作者周围的事,虽然和他的感情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在一定情况下,却会对他产生影响,成为他写诗抒情的诱因。

按照丁芒的说法:诗人用情感来“感知”周围事物,又用情感来“解释”周围事物。这和古人所说的“移情”是相通的,即把自己的感情搬移到周围的事物上,把“眼前之景”转化为“心中之景”。显然,产生这种移情作用的根源,是出自周围事物的“可感性”。

什么是可感性?景物的可感性包括形状、颜色、声音、动态等属性。它们不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会勾起作者的情感,与他的情感产生互动。

显然,对作者的感情产生影响和互动的,不是事物的本身或是它的全部,而是它的某个可感的属性。它正是诗人联想和感情挪移的渠道或纽带。

景物的可感性也是诗词中需要描述的重点。通过描写,把作者“心中的境”再转变为“笔下之境”,然后再去感动读者。

王勃笔下的长江:“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是写游子的心情的。

张祜的瓜州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是写旅愁的。

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作者赞叹塞外荒凉广阔而又壮丽的风光。

杜甫诗:“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是作者哀叹自身漂泊天涯,以至对天空中的片云和孤月也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情。

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列出四种艳丽鲜明的色彩显示了诗人当时欢快的心情。

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登台远望,不是在耳中听见而是在心中感觉出来的落叶和江流的声音。

杜甫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是在悠闲的心情下,经过细致的观察和领会,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来吗?

宋祈《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说:“着一个‘闹’字,而境界全出。”

郑板桥《江梅》“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这“吐”字正是诗人心中吐出来的。

诗词中对现场景物的观察,不只是用感官去感受,而是用心去体会,去解释。描写时,不求“逼真”,但求“如画”。不是要像照相那样描写得和真的完全一样,而是应该和作画那样去突出重点,集中去表达与作者感情互动的那些属性。

诗中的景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又要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理想。因为它已经浸透了作者的感情,是作者心中之景。

 

  评论这张
 
阅读(8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