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谈“诗内”问题了。
诗的本体包括:意境、语言和格律。格律问题已经谈过了,现在开始谈意境。
意境是诗的灵魂,这个名词还需要再解释一下。先解释一下“景”和“境”。
诗,除了写意之外,还要写景。。历代诗人也是一直重视写景的,而且也常常把景和意并列,如欧阳修在《六一诗话》引梅圣俞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也有把意和境并提的。王国维说啊;“文学之事······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前面说的“景”和“境”,我们有时混用,其实严格说来,二者是有区别的。
“景”是指某一具体事物,而“境”的范围则较大。它是指一首诗的整个环境或背景。它一般是一组景物或事件的总称。因此,欧阳修说的是“景”,而王国维说的是“境”。
在诗词中,常常用一组景物形成“境”,和诗意相配合,来创造出诗的“意境”。
现举一例,我们的一位诗友有一首词,题目是《虞美人·边塞梅花》:
莫愁雪里梅花瘦,敢于寒风斗。霜天画角塞云重,依偎军魂虎胆万枝红。
群芳纷谢侬先秀,为报春情厚。松涛竹影伴香浓,惹得衡阳雁去唤东风。
这是一首题画词。花的作者是一位戍边军人,他用画来赞美在边塞恶劣气候条件下盛开的梅花。词的作者援用了这一层意思,并把它引申到赞美边塞军人的威武无畏精神和建设边疆的美好前景。意义更加深远。
这首词中有很多现场景物,除了梅花和雪、风等外,还有霜天、画角、塞云、松涛、竹影、归雁等。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统一和谐而含义深厚的画面,即“诗境”。
“意境”可理解为:作者为表达诗意而选择的一组景物,组成诗境。它与诗意相结合而形成诗的“意境”。它是诗最重要的本体,即诗的灵魂。
另外还有个“境界”一词,不能混淆。它指的不是诗的意境本身,而是评价诗的意境一种指标。说一首好诗,就说它“有境界”。(有点像“有水平”的意思)
王国维提出“境界”,作为诗词的主要评价指标。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说过去诗人所主张的“神韵”、“气质”、“兴趣”等,都不如他的“境界”二字,能说明诗词的本质问题。
我觉得王国维的“境界说”的高明之处,在于有个“境”字,把诗的意境作为界定诗的好坏的根据,比那些抽象的“神韵”等要强。
“境界”一词,本来自佛经。用在诗词上,可理解为衡量诗词意境质量的指标,即意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或层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