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问题
立基于声韵基础上的格律诗,不但应该按照新韵,而且应该按照新声进行变革,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致脱离广大的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
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难就难在古入声的问题上。有相当数量的常用的古入声字,现在都并入了平声。
目前诗词界是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一般习惯用古入声字,不但改不过来,而且很难接受按新声写的作品。
现在南方一些地方口音中,仍然还保留了古入声。
当前流传的作为诗词范本的诗词作品,不管是古人的还是现代人的,仍然都是用古入声。
现在虽然有一些人已经开始用新声写诗,但还在试验阶段。
目前开展的诗词进校园活动中,我看了许多学生们的诗词作品,仍然都是保留古入声的,可能是老师规定的吧。
青年学生口头说的是今声,学习的古典诗词都是用古声,学习时有些困难,是可以理解和克服的。但如果因此就一直保留古入声不变,就会使得诗词声韵的改革步伐停止不前。
需要有一批新人,既熟悉格律诗词,又能用新声写诗,随着一定数量的用新声写的格律诗的出现,才能开创新局面。
看来新声和古典诗词也需要有一个磨合过程。这个过程也许还很长。当前,是采用新声还是一直保留古入声,争论的很热闹;我倒觉得这不是一个理论上谁是谁非的问题,理论上可以多元,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历史的选择却可能只有一条。
当前诗词界实行的是双轨制。允许用今声写诗,也允许保留古入声,但不允许混用。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意见和口语中是否保留古入声来选择是用古声还是用今声写诗。
我个人现在虽然用的是新韵,但仍然保留古入声。我们诗词协会,目前就是这样做的。算是一条中间路线。当然也受到左右两方面的批评。但这样做比较适合我们的情况。我认为声和韵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可以分别对待。立足于新的拼音系统的新韵,解放前就有了;而根据北京话的新声,则是解放后才在全国推广的。
我自己有古入声,读诗和写诗都很方便;但是在审阅别人作品时,就得先弄清楚作者用的是古声还是新声,尊重他的选择。
让我们的后一代或几代,有文化的和喜欢诗词的广大人民群众去决定走哪条路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