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半阕的博客

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日志

 
 
关于我

终身忙碌为衣食。一事无成!

诗韵的改革问题  

2011-03-22 14:21:0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诗韵的改革问题

格律诗已经盛行上千年了,现在时代有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多问题,亟待在改革中逐渐加以解决。

首先谈谈格律诗中“韵”的改革问题。

中国虽然很久以前就有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但由于是象形文字,字形和字音关系不甚直接。加以幅员辽阔,各地方言繁杂,差别很大。在全国范围内诗词交流中,民间和官方都想拥有统一的韵书。而当时韵书的推广,肯定对全国语言的统一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以后,韵书经过了多次变迁。解放以后,格律诗所根据的韵书,是宋金时代制定的平水韵,到现在已经用了七百多年了。人们的口音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解放后,因国家已进行了文字改革和普通话普及,对全国文字的声韵实现了统一。现在有一定文化的中青年人基本上都习惯了普通话和相应的拼音体系。平水韵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了

由于古今的发音不同,许多字都应该重新划归韵部。

按现在发音来看,在平水韵中,的确存在不少“音同韵异”(如一冻和二冬等)。和“韵同音异”(如十三元等)的现象。

平水韵韵目划分较细,平水韵有三十个。有的韵部可用字很少,选韵字困难,按现在的拼音系统,如果只由韵身和韵尾决定韵部,则有的韵部可以合并。

于是就有了《诗韵新编》的十八韵。前几年,又出现了《中华诗词》的十四韵。对应于当代语言的新韵书已经比较成熟,其趋势是由窄变宽,与词韵合流,更接近于歌曲和戏剧唱词通用的“十三辙”,只是仍然坚持平仄四声的分别。诗韵的这种改革,会更有利于诗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推广。

但也引起一些老诗人的反对,他们习惯用平水韵,而认为新韵过于滥俗,缺失严雅。

当前在诗坛上是实行双轨制,新韵老韵都可以用,但不允许混用。

我对新韵是支持的,诗韵必须随着人民的语音而变化,这是天经地义,无容置疑的。但对具体划分韵部也有一些看法。我赞成“正音从严,押韵从宽。”的原则。在划分韵部时,不妨分得细一点;但通押范围,则可适当放宽。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口音和艺术追求的不同而自行选择,这样更能适应当前过渡时期的情况。

新韵只按韵身和韵尾来划分韵部。但当前口音复杂,有的对韵头还很敏感,我的口音就是。例如在《新韵》寒韵中,我的读音能很容易分出先、寒、团三个不同的子韵部。寒韵是大韵,字数很多,如果把韵部分得细些,又允许通押,将更加有灵活性。

但在我的口音中,似乎对韵尾却不敏感。因而“庚”,“痕”分不清,例如“深”和“深”和“声”,“心”和“星”,我读起来是完全一样的;倒是前二字和后二字的差别更大些。为了照顾我这一类人,是否可以考虑庚痕通押?

再例如庚部和东部,都是大部,大家读音都能分辨清楚,不会混淆,就不必通押了。

总之,中国地大人多,口音复杂,声韵的变化和改革,是渐进和长期的。制定诗韵,应该有足够的灵活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说了也不算数,最后还是由专家们去决定吧。

 

  评论这张
 
阅读(5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