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半阕的博客

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日志

 
 
关于我

终身忙碌为衣食。一事无成!

从学习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说开去  

2011-12-10 08:12:1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有误导之嫌

原非文人,为遣有涯之生,于是便附庸风雅地为些无益之事,也学一回文人的样子。用董老师话说就叫“无事忙”。但虽用了很大的力气,还是学得不成样子,要学得像模像样其实是很难的,并非易事。不妥处请同好及方家指正。

每当翻开有关诗词格律专著时总常常见到“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我没有考证过,不知这一说法起于何时,但非常流行,学者专家们都这样说的,似乎贤愚不肖都没有想过去质疑。我觉得这一说法对于学习律诗格律的实践来说似乎不大妥当。这个问题要说得清楚很麻烦,特别是我这样的家以外的人,更是说不清楚,只好列一列平仄谱聊作说明。为免啰嗦,常识性的概念如什么是律、绝、是怎么样的等……全部从略不说,只谈“一、三、五不论”。

五言律诗平仄谱有三种类型、各四种句式:

创作实践中,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总是综合、灵活的加以运用的。

 

平仄谱1:(标准型·少见)

【一】:  l   l   —  —  l   【二】:  —  —  l   l   —

【三】:  —  —  —  l   l   【四】:  l   l   l   —  —

 

平仄谱2:(通用型·习见)

   【一】: +   l   —  —   l    【二】: —  —   +   l   —

【三】: +   —  —   l   l    【四】: +   l   l   —   —

 

平仄谱3:(通变型的拗救格:常见·有三种情况)

【1】:唐人常用的本句自救,可视为常格: —   —  —   l   l

—  —   l   —  l    第三字拗,第四字救

 

【2】:本句自救:—   —   l    l    —

    l   —   —    l    —    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3】:对句相救:(有三种情况)l   l   —  —   l

A· +  l  l  —  l   出句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  —  —  l  —

B· +  l  —  l  l   出句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  —  —  l  —

 C·  +  l  l  l  l   出句三、四拗、对句第三字救: +  —  —  l  —

 

七言律诗平仄谱也是三种类型、各四种句式:

平仄谱1:(标准型·少见)

【一】  —  —   l   l   —  —  l

【二】  l   l   —  —  l   l   —

【三】  l   l   —  —  —   l   l

【四】  —  —  l   l   l   —  —

平仄谱2:(通用型·习见)

【一】   +  —  +   l   —  —   l

【二】   +   l  —  —   +   l   —

【三】   +   l   +   —  —   l   l

【四】   +  —   +   l   l   —   —

平仄谱3:(通变型的拗救格:(常见·有三种情况)

 

【1】·  唐人常用的本句自救,可视为常格:  l   l   —   —  —   l   l

+  l  —  —   l   —  l    第五字拗,六字救

 

【2】·  本句自救:  l    l   —   —   l    l    —

+   l   l   —   —    l    —    第三字拗,字五救

 

【3】·  对句相救:(有三种情况)  —   —  l   l   —  —   l

A:+ — +  l  l  —  l  出句五字拗、对句第五字救: +  l  +  —  —  l  —

B:+ — +  l  —  l  l  出句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 +  l  +  —  —  l  —

C:+ — +  l  l  l  l  出句五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  l  +  —  —  l  —

 

由上列平仄谱综合起来考察,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现象:

五律:“一” 有3/4不论,而1/4是要论的。“三”只有1/4不论,而3/4则是要论的。

七律:(基本与五律同,只在五律每句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音节就行了。)只有“一”不论。“三”有3/4不论,而1/4是要论的。“五”只有1/4不论,而3/4则是要论的。

(以上统计还没包括拗救格,如果把拗救格也纳入,那么“二、四、六”的“六”也就没那么分明了。)

由以上统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以“一三五不论”作教条。五律应为:一、三通变,二、四分明。七律应为:一不论,三、五通变,二、四、六分明。

顺便带一句通变的拗救格。(缘起、发展过程从略)对格律诗爱好者、特别是也想做两首玩玩,如果熟练的掌握了拗救格,那自由度将大多了,这一游戏(平平仄仄的文字游戏)规则很有趣的。和“拗体律诗”不同、“拗”而经过“救”了,那当然就不“拗”了,仍然是律诗。

总之,只要熟练地掌握了格律诗的格律,融会贯通,神而明之,得乎心、应乎手。进而利用汉语的特点:多音、多义、同义、近义……。再如逸云老师教我们学诗时常说的:多掌握些先贤大德们的文化遗产——“诗家语”,那么、在运用格律诗的形式表达思想情感时所受到的约束便远远没有如人们所说的那么严重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零一一年十二

 

  评论这张
 
阅读(488)| 评论(6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